查看原文
其他

中国3分钟 | 中国刺绣:以针为笔 “画”出星辰大海

中国3分钟 中国网 2018-10-30

近来,有几幅图片在中国互联网上火起来。


这些作品当年在第28届“国际天文联合会”展出时,起初并没有人在意,直到参观者发现,它们并不是太空望远镜拍出的高清照片,而是一针一线绣制而成的刺绣作品。




刺绣是一项在中国有着两三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。春秋时期,中国社会就有了“衣必文绣”的风尚。到唐宋之后,刺绣艺术逐渐兴盛。


发展到现在,刺绣的针法已经有几十种,绣花线的每种色彩也都由浅到深分成很多种,一副作品甚至有几百种颜色。在制作“星空•宇宙”系列作品时,作者至少用到了上百种丝线,由粗到细不断交替,经过700多个日日夜夜,才还原出星云的立体感和颜色的和谐变幻。


据说,当时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工作人员看后,为其精美程度所震惊,忍不住多次上门求购。


然而,这并不是刺绣第一次让国外民众感到震撼。早在清朝年间,中国著名刺绣艺术家沈寿的作品《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》,曾作为国礼赠送给意大利,轰动了意国朝野。后来,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、法国蓬皮杜总统、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等都曾获得精美的刺绣艺术品。


伴随着近现代中国对外交流的扩大,以及刺绣工艺的不断创新,西方油画、素描,甚至科学实验场景也跃然于中国的绣布上。



刺绣展现着中国人精工细作的精神和细致柔美的情感。它的发展,一方面是因为古代中国养蚕缫丝发展较早为其奠定了生产基础;另一方面,中国绘画艺术独具细腻、含蓄的审美价值,画中的山水楼阁、佛像人物、花卉禽鸟为绣娘们提供了更多精致的绣样。这背后是中国文化的包容和贯通。


更重要的是,在中国不断“走出去”的过程中,中西方社会的交融、碰撞,为中国传统民间工艺的传承提供了更多机遇和可能性,使得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历久弥新的生命力。


“求木之长者,必固其根本;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”。在社会发展的新格局中,传统文化的基础滋养、源头活水和精神引领作用日益显现,中国非遗应该继续担当传承发展的生力军,以整体思维和战略眼光,重视改善社会环境和建构文化生态,不断完善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。

——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、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副主任 王福州

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天然元素,不用雕琢,不用粉饰,天生丽质难自弃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天然文脉,它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,镌刻着中华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,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、精神机制、想象力和文化意识,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。

——晶苏传媒首席分析师、财经媒体专栏作家 蔡恩泽


只有与时俱进,追求当代题材和实用价值,“非遗”项目才能在工业化和市场化大潮中,挖掘其自身最精彩神奇和独一无二的东西,把优秀厚重底蕴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展示出来,从而找到为现实服务的最大优势。

——评论员 王洪


被拍卖的掠夺物:“青铜虎鎣”背后的故事


一字奖十万!全球悬赏 破译中华古老文明


故宫——与时俱进的文化偶像



原创文章,版权归中国网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
习近平两封贺信里的同一深意

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微视频:咬定青山不放松

女儿被罚站,派出所副所长将老师带走关押7小时!官方回应,细节曝光


    本期编辑:李兆彧

    本期校对:刘倩


回顾往期点击【阅读全文】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